首頁 > 新聞 > 國內 >

手機SIM卡進化論:nano SIM卡會被誰取代?

2015-07-30 10:04:21   作者:汪洋   來源:騰訊科技   評論:0  點擊:


  盡管手機在經歷從功能機向智能機進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作為一款以通訊為依托的產品,無論其功能有多么強大,應用場景是多么復雜,它始終離不開借助SIM卡來通實現(xiàn)通話、存儲用戶身份數(shù)據(jù)或是連接移動網絡。相比那些顯而易見的噱頭創(chuàng)新,SIM卡的演變并非是人人都會關注到的,然而也正是憑借這種低調的創(chuàng)新才讓廠商不斷完善著智能手機的工業(yè)設計與內部結構。

  你真的了解SIM卡嗎?

  多數(shù)人對于SIM卡的了解其實僅限表層,只知道SIM卡插在手機里就可以通話、上網。不知不覺中,SIM卡的形態(tài)已然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什么大卡、小卡、標準卡說起來非常拗口不說,甚至當你購買了新手機還沒來得及焐熱就要優(yōu)先去營業(yè)廳搞定換卡的事兒,當然,隨身攜帶取卡針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卡全稱是用戶身份模塊,英文命名為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主要作用是存儲用戶身份識別的數(shù)據(jù)、短信數(shù)據(jù)、電話號碼;實現(xiàn)2G、3G、4G網絡的接入;管理用戶PIN碼、加密等等。

  卡的構成由CPU、ROM、RAM、EEPROM與I/O電路組合而成,當我們要使用SIM卡時,實際上是需要手機向SIM卡發(fā)出命令,此時SIM卡會根據(jù)當?shù)氐臉藴室?guī)范來執(zhí)行或拒絕,它本身并不是單純的信息存儲器。

  另外你需要知道SIM卡本身也是有容量之分的,包括8KB、16KB、32KB、64KB、128KB甚至是512KB大容量SIM卡,容量可以用來存儲電話信息、短信內容或是收藏運營商服務。

  手機SIM卡現(xiàn)有的四個形態(tài)

  在手機普及之后,SIM卡一共經歷了full size SIM卡、mini SIM卡、micro SIM卡、nano SIM卡這四個階段,我們分別來看它們之間的差別。

  Full size SIM卡(原卡)

  最早的SIM卡版本是與標準信用卡尺寸相似,也就是類似于IC電話卡那樣,一般用于大型通訊設備上,這個卡上會注明SIM卡的信息,比如號碼或者PUK碼等等,方便用戶在購買后保存。

  mini SIM卡(標準卡)

  考慮到智能手機的小型化,自91年開始,SIM卡逐漸變?yōu)閙ini SIM卡,mini SIM卡一般會嵌入在原卡中,沿著切口取下即可使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身邊都伴隨著這種標準卡來使用,由于一般手機都是支持開啟后蓋,因此更換這種SIM卡的方式非常簡單。

  micro SIM卡(小卡)

  年開始,歐洲電信標準協(xié)會在mini SIM卡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了尺寸更小的micro SIM卡,規(guī)格要比標準卡小52%,首次商用的機型為2010年推出的iPhone4。由于iPhone4產品本身算是智能手機革命性的創(chuàng)新,因此這款產品直接帶動了廠商與用戶的換卡熱潮。

  nano SIM卡(微型卡)

  年起,蘋果公司再次提出了nano SIM卡的概念,在當時符合標準的還有諾基亞與黑莓,區(qū)別在于后者想把SIM卡做成插拔的方式,類似于micro SD?紤]到蘋果的nano SIM卡相比之前的micro SIM卡改動最小,因此最終該標準被歐盟采納。首次商用的手機為2012年推出的iPhone 5。nano SIM卡比micro SIM卡小了整整1/3,比起標準SIM卡也小了將近60%。

  用卡托實現(xiàn)SIM卡間的切換

  所有手機配件中,有這么兩種不起眼的小裝備因為SIM卡尺寸的改變而受益著,那就是剪卡器與卡托。很多用戶從標準SIM卡過渡到micro SIM卡時起初都會用到剪卡器剪卡,不過到了nano SIM卡階段,由于卡與芯片體積很小,因此用剪卡器剪卡的風險系數(shù)可謂是直線上升,稍有不慎剪到芯片部位你的SIM卡就會徹底報廢,很多人索性直接去營業(yè)廳換卡。

  手機采用不同手機SIM卡槽規(guī)格的不同也衍生出了各種SIM卡托。你可以購買一整套卡托,包括nano SIM卡轉micro SIM卡,micro SIM卡轉mini SIM卡。而nano SIM卡本身也可以通過嵌套的方式直接轉變?yōu)閙ini SIM卡。

  手機SIM卡槽的進化

  跟隨SIM卡改進的也少不了手機本身的卡槽規(guī)格。起初多數(shù)手機都是支持后蓋及電池可拆卸,此時SIM卡槽與micro SD卡槽都藏在后殼的下方。之后由于很多注重設計的手機開始采用一體式超薄機身,因此手機SIM卡槽開始被設計在機身邊框的位置上。

  從起初支持micro SIM卡到后期支持nano SIM卡,卡槽的尺寸也在逐漸縮小,而從去年末開始一種更時髦的“與或”設計出現(xiàn),也就是說一個卡槽可以橫向豎向疊加支持nano SIM卡與micro SD卡的接入。

  卡跟風速度放緩

  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到了,在標準SIM卡之后,蘋果iPhone 4的出現(xiàn)帶動了micro SIM卡概念來到我們身邊,隨后引發(fā)了眾多安卓廠商快速跟風式的跟進。然而到了nano SIM卡階段,這個跟進速度明顯放緩。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來自兩方面:

  1.廠商需求層面

  標準SIM卡過度到micro SIM卡時,SIM卡本身的壓縮空間很大,這樣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讓產品設計得更加超薄或是增加更多元器件。相反nano SIM卡壓縮空間相對較小,因此國內廠商升級換代得動力不大,再加上很多Android廠商認為SIM卡槽并非是主要的宣傳賣點。

  換句話說,micro SIM卡的出現(xiàn)讓手機廠商看到了產品在設計上還能繼續(xù)做文章,比如超薄這個賣點隨后大量出現(xiàn)在Android手機中。然而nano SIM卡的出現(xiàn)沒能進一步帶來設計上質的飛躍,如果繼續(xù)做超薄也并非僅僅是采用一個nano SIM卡就能解決的。

  之后手機廠商其實分成了兩派,一種是以蘋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廠商。正所謂你有我也得有,其中一些主打高端市場的品牌開始跟進nano SIM卡設計以此來搶占蘋果的用戶,讓他們能更方便的過度換機。而另外那些主打高性價比的產品其實也沒必要花費更高的成本去跟進nano SIM卡了,畢竟micro SIM卡也足夠使用。

  2.用戶需求層面

  廠商態(tài)度我認為是主觀因素,而用戶的態(tài)度則是客觀因素。對于用戶在這方面需求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xù)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一定是遞減的。

  聽起來或許比較抽象。簡單說吧,就是當你極度饑餓時,你吃下的每一口飯都非常美味可口,不過隨著肚子被填飽,你進食的欲望會逐漸降低甚至消退。因此我認為用戶需求的遞減也從某種角度上令廠商在跟進nano SIM卡時不再那么強烈。

  手機SIM卡的未來形態(tài)

  說了這么多,我們也看到了SIM卡的一個發(fā)展模式,那就是縮小化。因此我認為未來SIM卡發(fā)展一定會向著更精簡的路線走下去。據(jù)金融時報報道,除了供應鏈上的合作之外,蘋果與三星日前也開始在另一個領域聯(lián)手研發(fā)全新的e SIM卡嵌入式技術。

  就是一個虛擬的號碼,并不能像傳統(tǒng)SIM卡那樣能取出來。該技術可以讓用戶在不同的運營商網絡之間隨意切換,這樣就免去了用戶使用多張SIM卡不斷更換的煩惱。

  回想去年發(fā)布的LTE版iPad Air 2,蘋果其實已經采用過類似的方案,通過設備內置AppleSIM卡的方式讓用戶直接從設備向運營商購買數(shù)據(jù)服務,不過這僅僅只能算是一次試水。

  使用e SIM卡的話,那么用戶就不用在購買設備后自己插入SIM卡,也不用糾結是哪種尺寸的卡。此時通過軟件注冊或者購買的方式就能使用運營商的網絡與套餐。帶來的好處是能避免用戶被限定在某一個運營商服務之中。這一點在你出國漫游時會受益更多,不僅不用受到高漫游費的限制,而且能直接用當?shù)貎r格享受運營商服務,從而降低了用戶入網的難度與更換運營商的成本。只是對于運營商來說,這或許并非是值得高興的事。從根本需求來分析,他們需要的是綁定住用戶,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控制SIM卡本身,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會失去用戶。

  然而目前有關于e SIM的信息還少之又少,相比成熟的實體SIM卡,e SIM卡在安全性上如何也仍處于未知。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在nano SIM卡逐漸普及的今天,e SIM卡想要成為nano SIM卡的繼承人仍需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檢驗。

分享到: 收藏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