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nèi) >

殘友在呼叫中心的美麗人生

2012-08-06 09:11:02   作者:   來源:海南日報   評論:0  點擊:


 
  百萬獎金投建培訓基地

  “要想生存,殘疾人必須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忙起來時,他們可以白天黑夜連軸轉,熬夜是家常便飯。“很多人都得我趕著回去睡覺。”劉運寶說。劉運寶來自廣東,患小兒麻痹癥,小時拄雙拐走路,后來在母親幫助下,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訓練,甩掉了拐杖。

  31歲的潘紅兵是殘友研究院的軟件開發(fā)部部長,是國內(nèi)不多的、獲得工信部認可的軟件行業(yè)系統(tǒng)架構師,外號“潘晚晚”。因為他一忙起來,可以徹夜不眠。為了防止他熬夜,大家罰他請喝飲料,有一次“罰他一百元買西瓜”。

  潘紅兵說,“一個軟件開發(fā)項目,就像建樓一樣,架構設計十分重要,搭得好不好,直接影響著軟件的穩(wěn)定性,責任重大。”

  這種加班加點的苦,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充實。張付有說:“有時會感到苦,可是一想起,我們的艱苦可以幫助更多像我們一樣身體不方便的大學生就業(yè),就感到充實與欣慰!”

  董鎮(zhèn)東說:“當你在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時,充滿了激情,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去考慮它值不值、苦不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2011年底,短短一年多時間里,他們完成了巴西外包項目、呼倫貝爾殘聯(lián)信息報送系統(tǒng)、成都一家公司網(wǎng)絡爬蟲軟件、廣東佛山一家公司的OA系統(tǒng)、海疆在線、RC管理系統(tǒng)等眾多軟件項目的研發(fā),賺了100多萬元,站穩(wěn)了腳跟。

  這100多萬元,按照南下時深圳殘友集團給他們的鼓勵政策———“賺多了不用上交集團,賺不到錢保底給每個人發(fā)工資”,這些年輕人可以把這筆錢當做辛苦一年的回報。但當年終獎金發(fā)放時,他們?yōu)榱税岩?guī)模擴大,讓更多的殘疾人加入這個平臺,大家一致決定:把錢全部投入到研究院培訓就業(yè)基地硬件設備、無障礙改造費用和后勤保障服務上。

  來自新疆的蘇維說話聲音很低,因兒時一場意外他失去了左手手掌。這給他的成長帶來很深的陰影,他常下意識地把殘手往身后縮。直到上了大學來到“殘友”,他才一天天地走出來。他說:“在‘殘友’,同伴們的精神會鼓勵你,帶動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所以,我們在收入擴大的同時,也要吸收更多殘疾人就業(yè),擴大殘友在海南的影響力。”

  為海南IT增光添彩

  兩年來,這些可敬可愛的年輕人揮灑汗水,為提升海南IT整體水平付出努力,書寫自己的價值。

  他們受省殘聯(lián)委托,研發(fā)出“海南省殘疾人信息管理服務平臺”,這個系統(tǒng)已經(jīng)在定安縣開始試用,不久的將來將在全省推廣。

  通過這個系統(tǒng),基層的殘疾專職委員在走訪殘疾人時可即時用手機把殘疾人的各種需求,如補助申請,辦證申請,輔助器具申請等,提交到數(shù)據(jù)庫,省市殘聯(lián)能馬上收到消息,及時通過手機應用進入審核轉入到下一個流程……這個平臺還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為易迷失方向的盲人、智障和精神殘障人士提供GPS定位。

  “這個產(chǎn)品,屬全國首創(chuàng)。”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技術副院長單凱說。單凱是當年湖南大學的高考理科狀元,今年30歲。因患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他在摔倒中長大。

  “我們研究的技術都是國外比較先進的,”劉運寶認為,軟件行業(yè)的人員流動十分頻繁,但是對殘疾人來說,行動不便安心坐得住卻是優(yōu)勢,“如果數(shù)年如一日鉆研一樣東西,不成專家都難?”

  研究院還成為了我省殘疾人的計算機技能培訓就業(yè)示范基地,去年底開班至今,他們已培訓了兩批60名殘疾學員。每批學員30人,學期3個月。“能在這么專業(yè)的地方學習電腦網(wǎng)絡知識,實在是太難得了。每期臨畢業(yè),學員都舍不得離開。”他們還積極為殘疾學員介紹就業(yè),把優(yōu)秀學員吸收為工作人員。

  他們還免費為海南的志愿者做了國際旅游島志愿者網(wǎng)站,為團省委免費做了海青緣網(wǎng),免費為定安縣殘聯(lián)建了網(wǎng)站……

  中國殘聯(lián)理事長張海迪曾為“殘友”題詞:“越是殘疾,越要美麗!”

  殘疾人,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同樣可以美麗,同樣可以在世界上發(fā)光發(fā)亮。

  想在海南成個家

  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位于?诃偵絽^(qū)舊州鎮(zhèn),今年1月17日,省領導為海南殘友信息技術研究院暨海南省殘疾人培訓就業(yè)示范基地揭牌。

  院墻周圍是一片田野。辦公和生活健身的場所,是整齊劃一的平房。記者到達時,正是午飯時刻。研究院的IT精英和從全省各地來到這里接受電腦培訓的學員們都圍坐在一起就餐吃飯。

  劉運寶和學員一樣住在統(tǒng)一的4人宿舍里。他告訴記者,因為殘疾人行動不便,“殘友模式”為殘疾人提供一系列后勤保障服務。在研究院,全體人員都過集體生活,吃飯和洗衣都有專人負責照顧,殘疾工作人員和培訓學員只需要專注于工作和學習就可以了,生活無憂。

  吃、住、工作一體化,對這群來自天南地北的殘疾青年來說,殘友研究院就像一個溫暖的家,對他們意義重大。

  酷愛讀書的石進曾在上海做過軟件開發(fā),在東莞做過港企的金融分析師,最終還是選擇來殘友研究院工作。“我不喜歡別人把我當殘疾人看待,我們只是行走不方便而已,并不需要特別關照。”

  “我剛來的時候說到一個詞,殘疾人和正常人,單凱糾正我說,我們也是正常人,只不過不健全。”王藝容告訴記者,她去年陜西師范大學畢業(yè),是殘友研究院中6個健全工作人員之一。

  不愿意被別人視為需要特別關照的殘疾人,是他們愿意選擇“殘友”的共同原因,在這里,他們?yōu)榱斯餐哪繕硕黄鹋,互相激勵,充實而快樂地生活?/p>

  在舊州這個“偏僻”的地方能呆得住嗎?愿意扎根海南嗎?他們一致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網(wǎng)絡無邊界,在哪都一樣,”他們說,“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更適合做技術研發(fā)。”

  目前,海南殘友信息研究院擁有科技人員20名,正值春春好年華,閑暇時分,他們唱歌,打牌,釣魚,看書,玩桌面游戲,生活與普通人無異。他們同樣向往愛情,目前只有兩位結了婚。“成家”是他們現(xiàn)在的一個強烈心愿。

  “希望對方善良,理解我們,認同我們,能夠平凡地過一輩子。”這是他們一致的心聲。 

分享到: 收藏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