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是:  首頁 > 資訊 > 文章精選 >
 首頁 > 資訊 > 文章精選 >

思科杰出工程師:以太網和硬件創(chuàng)新扮演的關鍵角色

2019-05-27 10:53:20   作者:   來源:CTI論壇   評論:0  點擊: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除了衣食住行,網絡已經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第五大基本需求。并且,前四個需求也正因為網絡的發(fā)展而更加便捷地得到滿足。隨著人們對網絡依賴程度的提高,對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你問今天的人們對于網絡的首要要求是什么, 答案毫無疑問是:網速!網速!網速!
  近日,思科杰出工程師、以太網標準組織NBASE-T聯盟主席(NBASE-T 聯盟和以太網聯盟于2019年4月正式合并)Peter Jones來訪思科中國研發(fā)中心,并在上海舉行的2019某中國專題研討會發(fā)表了主題演講。在專題研討會中,他與業(yè)界同行們討論了以太網在當今網絡技術中的關鍵作用。他介紹了“以太網的過去和將來–找尋合適的杠桿”,討論了以太網最新發(fā)展,(如802.3bz 2.5G/5G BASE-T, 802.3cc 25G SMF, 802.3cg 10 BASE-T1) 以及基于它們的應用場景;他還向中國的工程師們介紹了 “思科芯片 – 硬件在軟件定義的世界中的作用”, 著重闡述了思科網絡硬件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給企業(yè)網絡產品帶來革新的。
  對網絡速度的需求帶來了網絡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舊技術不斷被新技術所替代。這種更新迭代的高速發(fā)展在中國尤其顯著:20年前中國的網絡用戶寥寥無幾,10年前網絡才開始普及,網速從10兆 bps到100兆,200兆甚至1千兆網, 幾乎每年在速度上都會上一個臺階。所有人都在關心:如何才能更讓用戶更容易地實現大于千兆的有線網絡?2.5G/5G以太網會給我們帶來是什么樣應用場景?
  從千兆以太網到2.5G/5G(2.5/5 千兆)以太網
  網絡速度取決于網絡和終端設備中的許多環(huán)節(jié),其中網絡設備間(如交換機或路由器)的以太網連接大多采用光纖技術,而從終端到網絡設備的接入層(NAS)或無線接入網一般采用BASE-T 標準連接。BAST-T 連接使用的是銅芯5類線或6類線。據統計,目前有超過700億米的布線從線纜廠家售出。在15億個已安裝的網絡插頭中,5類/6類線占了90%。
  用現有的5類/6類線實現2.5G/5G 以太網的能力至關重要。它可以使用戶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增加它的使用價值,而無需對線纜進行提升。
  正如Peter在中國專題研討會中闡釋的,標準是各個廠商互聯互通的前提,但是在多廠商的環(huán)境下,只達到標準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思科正在和各以太網聯盟成員和NBASE-T聯盟成員通力合作,確保各廠商間的設備得以真正的互聯互通。
  隨著以太網新標準在近2年內的陸續(xù)完成,已有包括思科、英特爾在內的很多家廠商推出了基于新標準的終端和網絡產品。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在市場看到更多更成熟的支持2.5G/5G產品?梢韵胂蠛芸炀蜁谢诳焖倬W絡的應用場景在我們身邊出現。比如,在家里通過網絡實時觀賞8K或更高清晰度影視節(jié)目;公司總部和邊遠的分公司進行多方高清視頻通話;社區(qū)醫(yī)院和大型醫(yī)療機構共享醫(yī)療影像,從而讓社區(qū)醫(yī)院快速準確地診斷病情;學校則可以在同一地點支持上百上千人同時高速上網……
  單對以太網(SPE – Single Pair Ethernet)
  Peter在以太網聯盟里的另一項重要使命是擔任單對以太網SPE分會的主席。SPE使得工業(yè)制造業(yè)和樓宇自動化(又稱運營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得以利用以太網的各項優(yōu)勢。目前很多控制網絡用的是一種較陳舊的技術,即“現場總線”技術。現場總線一般以單對銅線存在,傳輸速率從10到100 kbps 不等。這類系統在樓宇的運營管理(如HVAC,自動電梯,訪問控制)和制造業(yè)控制系統(如煉油廠,鋼鐵廠,紙廠)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們往往采用上世紀90年代常見的協議和連接器。這些網絡技術已存在很長時間,而現在這些技術則成為了工業(yè)4.0的障礙。為了讓運營技術(OT)更快地同以太網和現代IT網絡融合,現場總線網絡需要進行必要地升級。這跟早年模擬語音轉向IP語音有類似之處(思科首個IP phone在1998年面世)。
  在單對銅線上把現場總線提升至10M bps 速度的單對以太網, 為升級傳統OT網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新的網絡在采用現有的應用范式(如云計算和霧計算)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yè)網絡里提供的安全和控制功能。它可以讓我們?yōu)樾畔⒓夹g(IT),樓宇運營(OT)和制造業(yè)(OT)建立一個統一的網絡。Peter 目前正在努力組建整個SPE的生態(tài)系統,讓SPE的標準能在更廣的范圍內被采納。作為傳統的網絡公司,思科在生態(tài)系統中也有著獨特的能力來驅動業(yè)界從舊的現場總線技術向現代IT網絡技術轉型。
  思科杰出工程師: “人類交換機”
  思科1984年誕生于美國硅谷,在過去的30多年之所以能始終引領互聯網世界的技術變革,原因之一在于其吸引并培養(yǎng)了一支業(yè)界領先的技術專家團隊,優(yōu)秀的人才和產品是思科創(chuàng)新的源泉,讓我們得以把想象付諸執(zhí)行并最終得以實現,為未來的互聯網世界帶來無盡想象。思科同時有“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s)”和“團隊管理者(people managers)”兩個上升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兩者不同又互補,都是公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備力量。個人貢獻者的職業(yè)發(fā)展之路從認可并獎勵個人的技術成果成就開始,但更進一步的話就需要影響更大范圍的能力(例如整個公司,甚至整個業(yè)界)。思科的技術專家的級別包括:主任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 PE),杰出工程師(Distinguished Engineer, DE)和具有頂級榮譽的思科院士(Cisco Fellow)。思科內部對不同工程師的定位一直有個有趣且并不夸張的說法:PE改變了產品, DE改變了公司,而Fellow則改變了行業(yè)。資深的個人貢獻者需要推動發(fā)展新的技術,并尋找機會把現有技術應用在全新領域,這就需要掌握一系列廣泛的能力和專業(yè)領域。
  為最大限度激發(fā)科學家們的創(chuàng)新動力,思科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既“專注”又“自由”的研發(fā)環(huán)境:工程師們不需要顧慮因為職業(yè)發(fā)展的提升而去兼任管理職責,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于某個技術領域,做到業(yè)界頂尖水平。同時,他們也可以在思科內部不同研究領域自由切換,不斷跨界去接觸新的東西。以Peter為例,他在西澳大利亞珀斯同時學習物理(Peter喜愛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科學并于1984年畢業(yè),他最初在一家大型鐵礦工作。從那以后他在幾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工作過,再移居到硅谷,參與了許多思科歷史上最成功的交換機產品的架構,并把2.5G/5G BASE-T從一個想法變成現實,成為NBASE-T聯盟主席,并參與了多個IEEE 802.3標準的制定。他愿意不斷走出舒適區(qū),與更多人交流,并且跨界在新領域接受挑戰(zhàn)。在思科,他是硬件和軟件的跨界技術領袖。當被問到橫跨軟件和硬件的秘訣是什么,他解釋說,秘訣在于理解和使用每個團隊的語言。與人們溝通的時候,要設身處地地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第一次和Peter接觸,他除了會交換自己的公司名片,還會自豪地拿出一張個人名片,這張名片上并沒有“思科杰出工程師”等頭銜,而是把自己定義為科技專家(Technologist),導師(Mentor)以及人類交換機(PeopleSwitch)。“人類交換機”這個頭銜不僅非常“思科”(交換機是思科最傳統的產品),而且非常恰當地體現了Peter的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表明了Peter正在做的溝通工作需要聯系協調很多不同的設備商,客戶和其他利益相關方。
  給青年工程師的幾點建議
  Peter是思科最新Catalyst 3850/9000系列交換機研發(fā)的核心人物,是UADP ASIC核心芯片(交換機的大腦)設計師。在被問到主導Catalyst這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項目中的最深切感受時,Peter說道:“思科有許多在各個細分領域非常資深的技術專家,我嘗試把各個跨部門領域的專家協調在一起,各盡所長,共同把產品的性能最優(yōu)化,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跨部門的領導能力,平衡個人與團隊的目標,每個項目團隊成員需要理解并接受團隊的目標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個人本身內在的驅動力,盡全力完成項目。優(yōu)秀的員工并不只為收入而工作,他們工作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和目標。找到這些可以激勵團隊成員一起取得成功并被同行認可的要素很重要。” 在Catalyst3850的研發(fā)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思科的管理層給予的巨大支持,管理層相信我們團隊的能力,也深信我們?yōu)橹畩^斗的夢想。我從2006年中起開始這個項目,最終于2013年1月交付整個產品平臺。為了這個產品前后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但我們整個團隊確實改變了世界。” “從這個案例中有什么心得?”“找到你熱愛的事業(yè),還有一支認可重視你的團隊,努力為之奮斗,一起取得成功。”作為一位熱情的導師,Peter非常愿意和青年工程師分享他的經驗:
  發(fā)出你自己的聲音(Finding your voice)
  Peter是一位永遠在線的社交狂人:在他的Twitter, LinkedIn, Facebook上并沒有單純轉發(fā)公司新聞,也會分享他個人對整個行業(yè)的看法,對時政、經濟、科學以及其他領域的點評,頗具個人色彩和正能量。Peter認為與其他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很重要,這促使我們成長。小到與公司內部的各個團隊交流,大到推動IEEE 802.3標準制定以及在一些重要業(yè)界論壇上發(fā)表演講,Peter愿意克服內心的恐懼,擁抱機遇。要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首先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愿意去了解他人,并且作為工程師去了解公司業(yè)務。在各大產業(yè)論壇上發(fā)表演講也賦予了他形成自己的觀點,直接接受問題的反饋并發(fā)現新的機遇。
  幫助別人在事業(yè)上成功
  Peter提到,2001年從西澳大利亞初到美國工作時從未想過會像現在這樣對整個信息產業(yè)產生影響,F在的成功來自于各方面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如今他本人也非常樂于給年輕有潛力的工程師做導師,在對他們進行輔導的時候,他往往會從以下提問開始:你對自己今后1年/3年/5年/10年/15年的規(guī)劃分別是什么?很多人一開始并沒法給出直接答案,不過這只是一個談話的開始。他的目的是讓年輕人先退一步思考自己是誰以及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每個人天生擅長的領域不一樣,作為經理或者導師,幫助員工發(fā)現他們擅長的領域,并且鼓勵他們持續(xù)地培養(yǎng)該領域的能力。
  點擊about.me/peterjones了解更多關于Peter.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CTI論壇無關。CTI論壇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專題

CTI論壇會員企業(yè)